古人饮酒,常出许多新奇的花样,每当读到文献上记述的那些事情,就让人感受到古时酒筵上的万千气象。其中有些情节甚至难以置信,如说在酒席上无人传杯,酒杯会自动到达客人面前,杯中酒若未饮尽,酒杯绝不会自动离去,这是《神仙传》中记述的三国时期葛玄的“仙术”之一。有趣的是,唐代盛大的宫廷宴会中真的出现了这样的创意——“自来酒”,美酒可经由管道不断地输送到宴席上,流入酒杯之中,非常便利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两次用这自来美酒招待北方少数部族,场面非常壮观。
第一次是在贞观三年(629年)为的是招待“献方物”的回纥使臣。当时唐太宗坐在宝殿中,殿前临时建起一个高高的坫台,台上放着大银瓶,自左阁埋有地下管道,美酒通过管道直通台下,往上涌入高坫的银瓶中。银瓶下又有管道引出,将美酒转注饮者杯中,使得赴酒宴的游牧部落使团开怀痛饮。赴这次酒宴的游牧部落使团有数千人之多,他们敞开肚皮痛饮,结果还剩下一半的酒没饮完。这次自来酒会是一次成功的尝试,效果不错。十多年后,唐太宗兴致勃勃地又举办了第二次自来酒会,那是贞观二十一年(647年),唐太宗在天成殿宴请归附的北方游牧部落首领,也是设高坫于殿前,置银瓶于坫上,自左阁内“潜流”酒泉通于坫脚而涌至殿前瓶中,与宴者也是数千人,酒也只饮下了一半。这次酒会的规模与上一次相当,只是不知是否在同一场所。
唐代不仅御筵上有自来酒,有些皇亲国戚也用这个法子举办酒会,这在当时一定被认为是渲染气氛的一个好方式。杨贵妃的姊妹虢国夫人,穷极奢侈,她也举办过自来酒会,只是排场不如皇宫大,设计也有些区别。她命人在房梁上悬鹿肠于半空,开宴时派专人从屋上注酒于鹿肠中,饮者由鹿肠注酒于杯中。她还为这个自来酒机关取了一个雅名,叫做“洞天圣酒将军”,又称之为“洞天瓶”。古代自来酒的发明,应当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。据《拾遗记》记载,十六国时的后赵国君石虎(295~345),曾在太极殿前建起一座高 40丈的高楼,楼上置一空腹大铜龙,龙腹盛酒数百斛。把酒送到这样的高度,不是为了饮用,而是用它来制造酒雨洒尘的。“使胡人于楼上嗽酒,风至望之如露,名曰粘雨台,用以洒尘。”这就更加奢侈了,既是用于洒尘,为何不用水而非用酒呢? 看来石虎追求的就是这种自来酒雨的效果,不单单是为了洒尘而已。
唐代宫廷宴饮中还会有行酒令、乐舞表演、游艺节目表演等,这些活动一方面起到了调节宫廷宴饮气氛的作用,另一方面也使得唐代的宫廷宴饮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唐代喝酒必行酒令,宫廷宴饮也不例外。宫廷宴会中同样也少不了音乐,《霓裳羽衣曲》的诞生,就可以充分说明音乐在宴会中的重要作用。
唐玄宗开元年间,西凉节度使杨敬述献《婆罗门曲》,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宴饮之时,忽闻仙乐缭绕,遂据所闻仙乐对《婆罗门曲》加以改造,一支描绘虚无缥缈之仙境《霓裳羽衣曲》就这样诞生了。唐代宴饮进入高潮时,人们会唱歌以及自我舞蹈的方式进行娱乐,宫廷宴饮中也会有这种情况。如《旧唐书·高宗诸子传》中记载,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燕王李忠出生以后,太子李治在弘教殿宴请百官,当时唐太宗李世民也参加了此次宴会,“太宗酒酣起舞,以属群臣,在位于是遍舞,尽日而罢”。这种在席间起舞的风俗是前代“以舞相属”习俗的继承。正如李白《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》所云:“山翁今已醉,舞袖为君开。”当然在唐代宫廷宴饮中更多的是专业歌舞人员表演,主要供参加酒宴的宾客欣赏,表演者多是年轻貌美、技艺高超的舞妓和乐师,演出效果往往精美绝伦,使人如痴如醉。